仪征环保
YI ZHENG
YI ZHENG
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,是离城市居民最近的两种污染。对前者的治理,相关的行动计划与立法渐趋完善,但对后者,除了一部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》,很少有成体系的实质性治理。
据工人日报报道,环保部日前发布《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(2016)》,披露了2015年全国城市声环境现状。报告显示,全国城市声监测夜间1/4不达标,这意味着全国1/4城市睡在噪音里。
夜间施工扰民,渣土车深夜轰鸣……这样的场景每一天都在城市中发生,让民众饱受其害。但对此,民众往往又倍感无助,每次投诉此类事件,会遭遇各种推诿,即便维权成功获得补偿,但这点钱很难弥补身心所遭遇的噪音伤害。
尽管近年来关于噪音投诉比例居高不下,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。对于噪声污染,目前是“民不告,官不究”的治噪难状况,“工商、城管、公安机关等部门对于噪音的管理权限分工并不明确,致使对噪声污染防治并不尽如人意,加之噪声防范措施不当,社会道德难规范等因素,使得噪声问题雪上加霜。”
噪音不光是烦人而已,这种“看不见的污染”危害,毫不亚于空气、水、土壤这三大污染。世卫组织和欧盟合作的一项研究表明,噪音污染不仅只让人烦躁,睡眠差,更会引发或触发心脏病、学习障碍和耳鸣等疾病,在欧洲地区,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程度仅次于空气污染,每年导致约3000人死亡。
噪音污染的治理,国外有不少成功经验。以城市噪音的两大来源——交通和施工为例,在日本,建筑工地无论大小,施工时都会包裹上厚厚的帷幕,隔音又防尘。日本人造房子的工地上也没有大量工人,更多的工作是在标准化的工厂里完成,再运到工地里,像搭积木似的进行拼装。
在德国,为了治理交通噪音,该国规定了公路交通噪声的极限值,大量铺设低噪音路面。德国还把车辆噪声检测列入车检,迫使汽车厂家改进设计。德国不仅规定经过居民区的公路、铁轨旁须竖起噪声防护屏,还在机场周边培育森林。
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,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。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,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,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。此外,噪音对建筑物和机械设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。
专家介绍,萦绕在耳边的各种噪声会使人们不得安宁,难以入睡,以至于心情烦躁,造成失眠,从而影响工作和学习。如长期受噪声干扰,就会神经衰弱,出现头晕、视觉疲劳等症状。即使是40至50分贝的噪声干扰,人们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。
噪声最直接的影响是损伤听力。长时间处在较大分贝(60分贝以上)的噪音环境中,就会损伤听力,甚至造成噪音性耳聋。”
日前,环保部发布的这份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,2015年,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.4万件,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.3%。其中,工业企业噪声类占16.9%,建筑施工噪声类占50.1%,社会生活噪声类占21.0%,交通噪声类占12.0%。按照全国经济区域划分,东部地区噪声投诉量占全国59.3%,西部、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1.7%、22.2%和6.8%。
而在我国,目前对于噪音的立法还是相关减噪技术的推广,都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。
噪音污染不是没人管,工业噪声、建筑施工噪声归环保部门管,交通运输噪声、生活噪声,原则上归公安部门管,谁都能管,但谁都管不好。民众投诉噪音污染,举证成为一大难题,对于噪音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污染,相关的执法快速反应机制也没有建立。
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,这是离城市居民最近的两种污染。对于前者的治理,从国家到地方,都制定了相关行动计划,立法也日渐完善,但对于后者,除了一部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》,只能在一些政策文件中找到只言片语。这一令民众头痛的问题,在部分政策制定者眼中,似乎只是无足挂齿的民生小事。
结语:
全国1/4城市睡在噪音里,不能再让城市噪声继续成为环境改善的短板,不能再任由这一公共健康杀手肆虐,像治理雾霾一样治理噪音污染,这是公众的殷切期盼。
CDYZ解决方案
成都新仪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消声过滤配套等研发、设计、制造、安装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。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、航天、油田、核电、船舶、电力、通信等领域,主要从事航空、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和柴油发电机组等消声过滤配套业务。具有丰富的研发、设计、生产制造等经验,是中国境内质量最优,技术能力最强的消声过滤设备的供应商。 消声器的设计独到技术,可消除高中低频,技术全国领先。